“我對于抗戰有著深厚的感情,這源于我父親的經歷。他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,但抗日戰爭一爆發,他立即放棄學業回國投身抗戰。我父親那一代人,在國家積貧積弱、科技落后的艱難時期,依然堅持信念。這段歷史讓我明白,中國人民只要團結一心,必定能取得勝利。”丘成桐說。
9月3日,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。在受邀嘉賓中,國際知名數學家、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。這位在數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者,見證了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。
丘成桐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。受訪者供圖
儀式結束后,丘成桐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,分享了他對閱兵儀式的震撼感受,并強調了基礎科學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價值。他指出,尖端武器的研發無一不依賴于數學、物理等基礎學科的支撐,沒有基礎科學的原始創新與深厚積累,國家就會面臨技術受制于人的風險。
參加閱兵有何感受?
封面新聞:作為蜚聲國際的科學家,在現場見證這場展現國家實力與和平意志的盛大閱兵,您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?有沒有哪一個瞬間特別讓您感動?
丘成桐:能夠受邀參加這場盛大的閱兵,我感覺十分榮幸和激動。我對于抗戰有著深厚的感情,這源于我父親的經歷。他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,但抗日戰爭一爆發,他立即放棄學業回國投身抗戰。他奔走于中國南部多地,全身心投入救國事業。雖然生活清苦,但他從未后悔,始終將國家安危置于個人利益之上。我父親那一代人,在國家積貧積弱、科技落后的艱難時期,依然堅持信念。這段歷史讓我明白,中國人民只要團結一心,必定能取得勝利。
閱兵場上,人民軍隊的表現令人振奮,隊列整齊劃一,展現出嚴明的紀律和高昂的士氣。各類先進裝備,新型的導彈、戰機等都集中亮相。這些壯觀的場面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,內心充滿感動。這表明,我們國家擁有了強大的國防力量,中華民族任人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。
在激動與欣慰之余,我們更需著眼于長遠發展,必須清醒認識到,一切發展的根本在于基礎科學。只有夯實基礎科學根基,才能在整個工業領域實現真正引領,否則將永遠處于追隨他國的地位。
為何基礎科學如此重要?
封面新聞:您為何如此強調基礎科學的意義?您如何看待基礎科學和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?
丘成桐:目前戰爭形態正經歷深刻變革,無人機等智能裝備的作用日益凸顯,而這些尖端武器的研發無一不依賴于數學、物理等基礎學科的支撐。沒有基礎科學的原始創新與深厚積累,國家就會面臨技術受制于人的風險。
目前,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尚未達到世界頂尖水平。我期望中國能夠在五年內在數學等重點基礎科學領域迎頭趕上,十年內成為世界基礎科學強國。唯有如此,中國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。基礎科學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堅守,但我堅信,我們有能力取得最終的成功,這也是我們必須實現的目標。
實現這一目標,關鍵在于培養一流人才。我們需要建立系統化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,從中學生、大學生到研究生進行全過程培育。目前社會上存在一種觀點,只強調“教育公平”而反對拔尖人才的特殊培養,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。國家發展迫切需要一批能夠走在科技最前沿的領軍人才,他們能夠在基礎科學、關鍵技術和國防工業領域實現重大突破,走出中國自己的科技發展道路。
閱兵傳遞怎樣的中國形象?
封面新聞:您兼具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和西方學術視野。從這種獨特的跨文化視角來看,您認為今天這場閱兵向世界傳遞了怎樣的中國形象?
丘成桐:今天的閱兵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清晰的中國形象——我們真心追求和平,但也絕對有能力守護和平。
中國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熱衷于侵略或殖民的國家。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,我們帶去的不是槍炮,而是文化和交流。現在也一樣,我們始終希望通過對話、而不是對抗來解決問題。
然而,歷史也告訴我們,和平不能僅靠良好的愿望來實現。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,就無法真正維護和平,甚至難以避免遭受欺凌。一個國家必須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,才能讓其他國家尊重其立場,也才能真正為世界和平提供穩定力量。
這次閱兵展示的裝備和軍隊風貌,正是在告訴世界:中國熱愛和平,但也不懼怕挑戰。我們有決心、更有能力保護好自己,并且愿意為世界和平出一份力。這不是炫耀武力,而是一種負責任的姿態。
對青年一代有怎樣的寄語?
封面新聞:今天的閱兵場展現了中國的凝聚力,而國家的未來最終要依靠青年一代。您最想對當代青年說什么?
丘成桐:我希望年輕人既要認真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,又要開拓中國人自己的科學道路和方向。
現在有些年輕人學習了西方科學文化后,以為就是成功。但真正的進步,來自將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,在此基礎上創新、突破,形成我們自己的方向。唯有走出自己的路,才能實現自身強大,更能在未來幾百年間,為守護和延續世界和平貢獻中國力量。
(來源:封面新聞)
個人資料:
丘成桐(Shing-Tung Yau),1949年4月4日出生于廣東汕頭,祖籍廣東梅州蕉嶺,美籍華裔數學家,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、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、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,哈佛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榮休教授,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,香港中文大學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創院院長,清華大學講席教授、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、求真書院院長。
丘成桐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,本科三年提前畢業 [81]。1969年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。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。1972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助理教授。1974年加入斯坦福大學,歷任副教授、教授。1976年證明“卡拉比猜想” [85]。1979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。1984年任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。1987年加入哈佛大學,歷任數學系教授、Higgins和William Casper Graustein數學講座教授、數學系主任、物理系教授、數學科學與應用中心主任。1993年創立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并擔任所長。200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。2009年加入清華大學,歷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、求真書院院長、清華大學講席教授。2020年任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。202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創院院長。
丘成桐的研究范疇包括微分幾何、微分方程和廣義相對論。1982年獲得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。1994年獲得克拉福德獎。2010年獲得沃爾夫數學獎 [14]。2023年獲得邵逸夫數學科學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