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執行法官前前后后跑了這么多趟,我們都看在眼里,是他們的細致工作為我們拿回了辛苦錢!”近日,在梅江法院執行案款集中發放活動現場,35名工人領到了總額210萬余元的工資和經濟補償金,激動之情溢于言表。
孫某等35人曾是梅州某電路板公司的員工。2023年8月起,該公司因經營不善開始拖欠員工工資,并于當年底停止生產經營,與35名員工解除勞動關系。經仲裁、訴訟程序,該公司拒不履行支付義務,35名員工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。
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,梅江法院多次組織干警深入該公司實地勘查,發現企業已經負債累累,無法繼續經營,且除廠房內的生產設備外,并無可供執行的其他財產。為盡快解決工人們的急難愁盼,梅江法院果斷行動,依法查封、扣押了該公司29臺生產設備。
可是,財產處置剛進入評估程序就遇到了“攔路虎”,評估機構反饋:“有許多設備是進口設備,價值認定存在一定的困難。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執行干警積極與被執行人溝通,查找原始采購合同、發票、合格證等資料并轉交給評估機構。
經過幾個月的輾轉聯系、反復核實,全部設備的評估工作終于完成,設備通過網絡司法拍賣程序成功拍出,然而,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。
廠房內的生產設備數量龐大、種類繁雜,其中不少大型設備被牢牢固定在地面上,拆卸難度極大。為保障買受人順利接收并減少糾紛,梅江法院協調三方,給了被執行人和買受人70天的交接期。
“必須精準區分哪些屬于被拍賣設備,哪些屬于其他資產,被拍賣設備的零部件眾多,要逐一清點、核對,確保交接準確無誤。”在交接過程中,執行干警近十次深入現場,在三層樓高的廠房中穿梭,監督、協調設備的拆卸、搬運、核對等各個環節,確保每一臺設備、每一個零件都清晰交接。
在執行干警鍥而不舍的努力下,設備得以順利交接。按照相關規定,拍賣所得款項優先用于支付工人被拖欠的工資和經濟補償金。最終,孫某等35人的210萬余元債權得以全部受償。
這份來之不易的“全額兌現”,彰顯了梅江法院兌現勝訴權益、守護民生底線的堅定決心,展現了執行干警面對設備評估難、拆卸移交難等重重挑戰,將“紙上權利”變為“真金白銀”的硬核擔當。今年1-6月,梅江法院共執結勞動爭議案件156宗,執行到位金額560萬余元。
(梅江法院)